特色民居—姜氏庄园-人文史地-市长杂志网-市长杂志官网-市长网杂志社唯一官方网站 人员查询 设为首页 返回首页
首页 非遗传承 社会法制 聚焦三农 文化教育 名人名企 基层社区 书画展讯 人文史地 健康视线 环保 艺术天地 公益慈善
当前位置: 首页>>人文史地

特色民居—姜氏庄园

时间:2015-10-26 07:50:19来源:本站 编辑:admin
有过欧洲 旅游 经历的人必定对遍布于各个小镇的贵族城堡建筑印象深刻。在最不可思议的荒凉地方,突然会出现精巧宏大的建筑。 榆林 市米脂县境内的姜氏庄园就是这样一座中国式的

    有过欧洲旅游经历的人必定对遍布于各个小镇的贵族城堡建筑印象深刻。在最不可思议的荒凉地方,突然会出现精巧宏大的建筑。榆林市米脂县境内的姜氏庄园就是这样一座中国式的庄园城堡,唯一不同的是它位于陕北千沟万壑黄土高原之上。然而它的建筑工艺和历史却丝毫不逊色于欧洲的古堡。出米脂县城,往东沿米佳公路行驶十多公里,在一片黄土高原腹地的田园中,一栋有历史的古堡,庄严的耸立,沉静有力的诉说一个家族百年兴衰沉浮的往事。姜家的兴旺不是起自姜耀祖,而是始于其祖父姜安邦。米脂姜姓始祖为姜思政(名弼臣),华阴县东班庄人,是一位技艺高超的木匠,大约在明嘉靖年间因故流落米脂,住县城南文屏山下的南寺坡,取妻班氏。300多年后,姜氏已繁衍到几十世,后人遍及刘家峁、姜兴庄、桥沟、沙坪上、七里庙等十几个村庄。刘家峁村以姜姓住户为主,族系纷繁,十二世姜耀祖是重要一支。姜耀祖的曾祖父姜怀德(九世)中过武举,家境还不算富裕,到祖父姜安邦(十世)时才逐步富裕起来。姜安邦务农出身,特别能吃苦。起初在杨家沟地主马良家揽工干活,勤勉谨慎,深得主家好感,马家女儿也喜欢上这个年轻人。但遭到封建思想严重的家人反对,认为门不当户不对。后经两年轻人的努力,马良终于把女儿许配给姜安邦为妻,并资助了一些财物。姜安邦有点资本后,在圪针店(今绥德吉镇,当时一半隶属米脂)开商铺“崇德号”做买卖。还在妻兄马嘉乐于米脂县城的“崇盛西”商号中入股铜钱1000串,参与分红。他善于审时度势,巧妙经营、数年后大富。民间至今流传他贩猪贩羊、倒卖软米、棺木、砂锅艰苦创业的致富轶事。姜安邦当时的致富之路,一是扩大商业经营,加快周转;二是放高利贷;三是借灾年粮贵地贱收买土地。到其鼎盛时期占有土地不下4000多垧(12000余亩)。姜安邦有四个儿子,前三子无后,只是第四子姜锦瑭有继。分家时,姜锦瑭分得土地2000余垧和大部分产业。他像父亲一样精明能干、勤苦节俭。家中虽然雇工干活,但自己仍上山劳动,为修缮窑舍亲自背石头,出山时遇到驴粪蛋都要脱下布袍包起带到地头,家有吃不完的存粮,可是他连锅巴也不让倒掉。他继续靠放贷、典地、买地的方法聚敛财富。在刘家峁及周围四五十里地面上(如李家坪、张家岔、七里庙、牛润沟、王家坪、桃花峁、圪宗则沟、高宏寺沟等及绥德、佳县、吴堡一些村庄)都有他家土地不下万亩。每年秋冬收回租粮2000余石(约8万余斤),驮粮队要整整驮运一个冬天,还有部分粮食存放吉镇。后来,吉镇半数商铺属他家,桃镇和米脂城也有他的店铺。姜锦瑭晚年喜得儿子姜耀祖,视若掌上的明珠。姜耀祖秉承耕读传家的祖训,自幼就进入私塾读书。他天资聪慧,过目成诵,尤其爱好诗词,被老师称为可造之材。然而,由于父亲年事渐高,他不得不较早辍学,接替老父掌管家业。姜耀祖每年有租粮和经商进项,虽有万贯,但他性格刚强,遇不平之事敢于出头,并不欺贫凌弱,怀有一颗慈善之心。光绪二十六年(1900)绥德米脂大旱成灾,哀鸿遍野,饥民四起向高庙山、刘家峁、杨家沟大户要粮。他为3000多饥民散粮120余石,在村中口碑颇好。姜耀祖一生没有去做官,最大的建树就是修造了这座宏伟的窑洞庄院——姜氏庄园。兴工的时候,姜耀祖年仅14岁,但是父亲已经衰老,不能操劳日常家务,后于光绪四年(1878)病殁。因此工程的谋划和施工,主要由姜耀祖主持。前后十数年,动土千万方,用石数万块,加上砖瓦木料,其耗工巨大。据说井楼的贮水大石槽,由十数人抬着上坡,半山腰停搁难以挪动,是姜耀祖站在高坡上喊号,工人一齐用力才抬上井台。建筑用的石料,全是在山下沟道采石场中所取,全靠锤凿、撬杠等简陋工具人工开采,然后一块一块背上高坡。可以说,这座庄院是数百民工匠师用血汗垒成的。
    大凡名胜都与文人墨客结下不解之缘,而姜氏庄园却没有这样的幸运。它太崎岖、太孤单、太荒凉、太封闭。它没有和达官显贵联姻,只是集中了乡野村夫的智慧,在平凡中现出了奇崛、大气和辉煌。 在那个出美人貂蝉并以“米脂婆姨”闻名全国的小县,驱车十五公里,就到了刘家峁的牛家梁山脚。 山越来越陡峭,沟越来越窄,水越来越细。举目望去,是随时能刮起黄尘的平凡得再也不能平凡的黄土山沟。突然,山坳里一座古寨堡壁立眼前,若是飞车而过,就会失之交臂。寨墙是用块石垒砌的,高九米五,上部筑女墙,犹如城垣。一条山路从谷底曲折而上,全用石片竖插排列砌成,两边用石条砌成石阶。中间的石路既是车马通道,也可排泄洪水。沿着之字形的路拾级而上,迎面是进入寨堡的唯一洞门,与古代的城门相似,门额上有主人姜耀祖亲书的“大岳屏藩”四个大字,虽经风雨仍清晰闪光,把古堡的森严呈在眼前。寨门一关,与外界的通道就全部关闭,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进入洞门,路折向东,还得穿过一个斜向的穹窿才能进入底院。这穹窿其实是庄园的第二道防线。  进入寨内才知道“别有洞天”。在陕北住得久了,总以为所谓的地主庄园也无非是多几排窑洞,多几间房而已。谁知这庄园依山就势,从绝壁处斜斜地下来,布局竟是那样巧妙、那样合理、那样有韵味。门楣上题写着“大夫第”的底院,是为子弟们修的书苑,看来主人是十分重视子弟教育的。姜耀祖的舅舅家在本县杨家沟,那里的庄园既大又排场。曾留学日本在建筑上颇有研究的马新民吸收了西式建筑的特点,建成了杨家沟马氏新院(即毛泽东在转战陕北时居住并召开十二月会议的地方),这对姜耀祖启发很大,他回村后穷毕生之力,从1874年动土到1886年完工,终于修成了这处别具一格的庄院。
    姜氏庄园壁垒森严,它的生活和防御体系非常完整。巨大的石块垒砌出近10米高的寨墙。由山脚至山顶,庄园立体的分成了三个部分。第一层是下院,从平地逐级踏上几十米高的台阶,迎面而来的是寨子正门上方由庄园主人姜耀祖亲笔手书的“大岳屏藩”四个楷书大字。
    进门穿过一个五六米深的洞门到达庄园的第二层,也就是中院。一进院门上有“大夫第”门匾,抱鼓石雕“双龙戏珠”,门柱上的木雕是彩绘的富贵牡丹,马头砖上则雕刻着各式人物,院门一侧有牛鼻式拴马桩。院内的窑洞分布在东、北、西三个方向上,共九间。东南方向有两间马棚,西南方向有一座夏天天气炎热时启用的厨房。解放后,这里的房屋分给了一些老红军居住,目前是文管所工作人员办公的地方。
    沿着中院的石阶踏步到第三层,即来到庄园的上院,也就是整座建筑的主宅,是标准两进四合院。上院又分上、下院。下院有石碾、石磨。上院坐东北向西南,正面5孔石窑连接成线;两侧分别对称分布着两间窑洞,进院有雕刻精美的垂花木门,围成一个四合院。整个庄园后设寨城一道,中有寨门可通后山。从后山可俯瞰整个庄园及其周围全貌。姜氏庄园地处的刘家峁村东沟坐北向南的牛家梁向阳山湾。眺望远方,黄土高原多条山梁纵横延伸。山梁端头陡峭,左右两侧为浅沟鞍地,据米脂旅游局工作人员介绍,这种地势是设立山寨或城堡理想的地形。姜氏庄院采取北京四合院构造结合陕北窑洞特色而建的,集实用性与艺术性于一体。其设计巧妙,施工严密,布局合理,浑然紧凑,对外严于防卫,院内通连方便,室内冬暖夏凉,起居舒适得宜,是西部高原窑洞建筑的光辉范例、石雕砖雕与木刻砖塑建筑艺术的集中展示。  陕北民间工匠技术在这里得到了高度发挥,可同北京的大栅栏商宅、南京的鸟衣巷豪居、四川大邑县刘文彩庄院、山西平遥县日升昌票号、祁县乔家大院、灵石的王家大院媲美。姜氏庄园由下院进入中院的门,门内是一扇屏风门,屏风门只在婚丧嫁娶或贵宾盈门等重大时候才会打开。姜氏庄园上院正房,为明五暗四的五孔窑,显示出主人非同一般的财力。最右侧一孔窑洞,是《血色浪漫》中刘烨等男知青的男生宿舍。姜氏庄园入口的外墙上设置有拴马的孔洞,相当于现在的专属停车位姜氏庄园最靠外的城堡内部,相当于门房,有观察、预警和御敌的功能。 姜氏庄园防御城堡内的水井和水槽,水井还在使用,水槽用来盛水,上方有通道与庄园的下院相通。下人可通过通道用木桶取水,若有危险,通道可以用来喊话预警。大门上精美的木雕大门上精工细作的门当。精美的砖雕姜氏庄园上院中的石床,《血色浪漫》一剧中,刘烨就是在这张石床上下棋。石床左侧有一颗大树(树桩犹在),石床上铺了铺盖,可以乘凉歇息。石床底座上雕刻了水槽,注满水后有降温作用,但最主要的作用是防止毒蝎及蛇虫爬上石床,伤害休息的人。姜氏庄园和山西的王家大院、乔家大院一样引起世人的关注,吸引了不少的游客。1999年10月25日米脂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9月24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夜幕渐渐降临,窑顶飘起了炊烟。天是那般深邃神秘,沟里不时传来蛙鸣,好一个天、地、人和谐的静谧世界。(宣栋平 康晓瑜)





(责任编辑: 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