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与非遗保护有望全面对接-文化教育-市长杂志网-市长杂志官网-市长网杂志社唯一官方网站 人员查询 设为首页 返回首页
首页 非遗传承 社会法制 聚焦三农 文化教育 名人名企 基层社区 书画展讯 人文史地 健康视线 环保 艺术天地 公益慈善
当前位置: 首页>>文化教育

职业教育与非遗保护有望全面对接

时间:2013-06-11 02:04:45来源:本站 编辑:admin
如今,高水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或许可以稍稍放下心来了。为了推动职业院校做好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教育部、文化部、国家民委三部门日前出台了《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民

  唐三彩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高水旺曾经带过几个年轻徒弟,也都做得很不错,不过,其中的几人已经改行了。技艺后继无人,让这位非遗传承人感到焦虑:“我不得不寻找更多的机会,向更多人介绍唐三彩这门手艺。”

  如今,高水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或许可以稍稍放下心来了。为了推动职业院校做好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教育部、文化部、国家民委三部门日前出台了《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推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相结合,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创新、研究和管理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这是继公布首批100个全国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之后,三部门再次就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做出部署。“推动职业院校全面参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工作,不仅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及民族特色产业、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而且也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这是一个双赢甚至多赢的举措。”中国艺术职业教育学会的专家说。

  多赢的举措

  古时满族是善骑射的民族,吉林省吉林市乌拉街满族镇上的皮具曾经颇为盛行,但如今做马具、皮鞭的皮匠在镇上只剩下了80岁高龄的刘启波一人;国家第二批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临高人偶戏演员王春荣所在的人偶戏剧团在当地演出很受欢迎,但临高人偶戏是看的人越来越多,演出的人越来越少。“年轻人不愿意学戏,青年演员成长速度又太慢,我们这帮‘老家伙’只能干着急。”人才短缺、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不足,如今已经成了制约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一大短板。

  面对非遗保护、产业发展等行业需求,职业教育大有用武之地。“职业院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拥有生源、技术、设施等条件保障。职业院校全面参与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是履行自身文化职责与使命的应有之义。”上述专家认为,正是基于此,三部门出台的《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推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相结合,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调整专业设置,加强专业建设,更新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实施对口培养,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创新、研究和管理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此外,《意见》还提出,要推动民间传统手工艺传承模式改革,利用职业教育改造民间传统手工艺父子师徒世代相继、口传身授的传承模式,使传承更加规范、系统、科学,提升传统手工艺品的品质,打造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高端手工艺品产业;鼓励职业院校围绕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具有文化创新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推进教学成果进入市场,服务民族特色产业、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提高民族产品的附加价值与国际竞争力。

  从另一方面来说,优秀民族文化是我国各民族共有的精神财富。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不仅有利于促进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技术技能,不断增强广大师生员工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而且对于加强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和内涵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也具有重要意义。

  全面对接

  行业需要的,院校提供不了;院校培养的,行业又不需要。这是以往部分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对此,《意见》明确提出要推进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等,通过“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意见》提出要推动各地职业院校紧密结合国家重点产业、新兴产业和区域民族特色产业、文化产业的发展需求,调整专业设置,优化专业结构和布局;相关职业院校要按照生源特点,结合民族特色产业、文化产业发展实际,系统设计、统筹规划民族产业人才培养过程。职业院校要与文化企事业单位共建文化人才培养基地,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贴近民族特色产业、文化产业岗位实际工作过程,更新课程内容、调整课程结构,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相关专业课程改革。推进相关专业人才培养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对接。此外,《意见》提出,要推进评价机制的改革,逐步建立社会、行业、企业、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等多方参与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进一步改革与完善民族文化人才培养和使用相互衔接的多元评价机制。

  非遗传承人进入职业院校,既有利于人才培养,又有利于职业院校“双师型”队伍建设。然而,由于没有相关政策保障,以往职业院校在引入非遗传承人时还存在一些门槛。对此,《意见》提出,鼓励民间艺人、技艺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参与职业教育教学。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双向进入”机制,根据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和发展需求,聘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担任职业院校兼职教师、专业带头人、学校顾问、名誉院校长等。改善职业院校民族文化相关专业“双师型”教师不足的状况,选派相关专业的优秀教师到文化企事业单位实践,优化专业教师队伍结构。

  加大投入

  为推动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顺利开展,三部门要求各级教育、文化、民族事务部门应加强对职业院校推进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的组织领导,制定民族文化人才培养规划,确保责任落实到位。各地应根据本地实际,制定本地区民族文化人才培养的地方性法规和政策,落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到职业院校担任兼职教师的相关政策和管理办法,完善兼职教师聘用程序、聘用合同、登记注册、聘用考核等管理环节。

  在经费投入方面,三部门要求,职业教育经费要向民族文化相关专业建设倾斜,鼓励支持民族、农村地区学生就读民族文化相关专业。推动各地加大对民族文化特色职业院校基础能力建设的投入,积极改善民族文化相关专业办学条件。统筹文化、民族事务等部门教育经费,在专项资金使用中优先投入民族文化职业教育。推动增加中央财政对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投入,优先保障少数民族文化发展。
    思 哲

 

(责任编辑: 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