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内的巴蜀二地,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向来密不可分。国务院2011年的正式批复《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将两地发展再次紧密联系起来。由产城融合带动的重庆城市发展新区,也成为连接成渝经济区发展的“支撑杠”。 2013年9月,重庆按照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人口承载力等条件的不同,将全市划分为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等五大功能区域,配套相应政绩考核、财税金融保障机制,推动区域差异化、联动式发展。 联动重庆连接周边的活“关节” 潼南、永川、铜梁、大足等12区县被重庆市政府定义为“城市发展新区”。作为都市功能核心区和都市功能拓展区的有效辐射区域,该区域内连“大都市区”,外接“大生态区”,成为两者之间的"粘连地带"。 根据规划,区域面积约为2.32平方公里的城市发展新区,到2020年城镇化率提高到63%,常住人口达到1200万,占全市总人口的36%,实现工业总产值22500亿元,占全市的45%。 作为联动主城、连接周边的“关节”,城市发展新区对重庆未来发展的支撑意义显而易见。 “五大功能区对潼南的发展做了新的定位。”潼南县委书记辛国荣在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时如是说。地处重庆西北部的潼南县,处于成渝经济区的腹心,是重庆知名的农业大县,多年来在城市和工业发展上却寂寂无名。 辛国荣说,以前说起潼南,很多人只能想到农业和蔬菜基地。“潼南以前工业整体规模偏小。但作为城市发展新区,我们未来要做的是‘工业与城市互动,农业与旅游融合’。” 根据新的功能区划分,作为城市发展新区的潼南,将工业发展重点放在着力培育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精细化工、清洁能源等五大产业和以现代灯饰、农副产品加工、轻纺造纸为主的消费品工业,形成潼南工业“5+1”产业集群。“到2016年潼南要实现5个百亿元产业集群。”辛国荣表示。 城市发展新区化身成渝经济带“支撑杠” 从区域发展的大格局看,城市发展新区的“联动与传递”功能,也将在成渝经济带上得到充分体现。城市发展新区就是要在成渝经济带内,形成制造业基地的城市集群,为成渝地充当“支撑杠”,让成渝经济带集聚辐射功能进一步增强。 2011年,国务院正式批复《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依据《规划》,成渝经济区将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全国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深化内陆开放的试验区、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区和长江上游生态安全的保障区。《规划》中明确提到,成渝经济区到2015年,建成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到2020年,成为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地处川渝两地连接线的城市发展新区,将成为未来一个时期集聚新增工业、新增人口的重点区域。 作为唯一集高速公路、铁路和吞吐量为45万吨的水运码头齐备的交通枢纽中心,永川不仅能通过便捷的交通抵达渝西周边区县,还能直接辐射到四川泸州、宜昌、合江等地。在2014年发布的《重庆市永川区城乡总体规划》中,永川被定义为成渝经济区重要的战略支点。 要成为战略支点,产业是重中之重。“永川目前抓住两点发展,一是工业化,二是城市化。按照‘全市一盘棋’融入,服务整个五大功能区,牢牢抓住‘融入’二字。”永川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地重点以数控机床引领电子信息、软件与服务外包等新产业发展为转型契机,促进产业融合升级。 数控机床是目前永川工业发展“排头兵”。据了解,重庆永川区将以凤凰湖和三教两大工业园为载体,分别规划10平方公里、2平方公里区域,打造重庆市唯一的数控机床产业基地。力争到2020年基地全面建成后形成200家整机及零部件企业的产业集群,年产值超过600亿元,成为西部地区最大的数控机床产业基地。 工业发展推动卫星城人口聚集 作为重庆未来工业化、城镇化的主战场,城市发展新区除了聚集新增产业,还将吸引大量劳动人口来此就业安居。 “在渝东南、渝东北这两个地方,如开县、酉阳、秀山,每年原来在沿海打工的农民,现在都回到城市发展新区和都市功能拓展区就近打工。现在的转移速度大概是每年50万人。”赵强说。 据了解,目前潼南县已引进17家手机整机生产企业和13家手机配套企业,年手机生产量已超过1370万台,预计今年的产值将超过120亿元,该县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近3成。 “充足的劳动力有利于潼南发展电子信息产业。”辛国荣说,潼南过去是劳动力输出大县,最高时在外务工人员达30万人。随着当地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大量外出务工人员回流。“潼南从过去的劳务输出大县变成需求大县。” 在赵强看来,重庆的人口迁徙,是完全按照市场化的条件推进的。“其实人口的集聚和产业发展密切相关,都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工业发展、城镇化的发展提出了大量的用工需求和人才的需求。”赵强说,产业发展形成支撑吸引就业,其他地区人口向此转移。不仅充实城市发展新区的劳动力,还能让生态保护地区休养生息,减少人口负载。 伴随人口密度的不断加大,在可承载范围内“城市发展新区”势必将增加更多迁入人员。这对该地区的城市设施、社会管理、及综合配套无疑提出了新的要求。 “潼南县城老城区面积较小,县城公共服务水平和综合承载能力不强。”辛国荣说,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拉大县城框架、提升县城公共服务水平和综合承载能力迫在眉睫。目前,随着城区三座大桥贯通,潼南的新老城区已逐步融合,县城总体上形成了“一江两岸三大片”的城市框架。
“接下来,我们要实施城周屏障绿化、城中水系净化、城市植被美化,将潼南打造成为成渝两地的‘通风口’和天然‘氧吧’。”辛国荣说,以后潼南还要依托区位、交通、产业等优势,特别要利用地处川渝结合部、背靠主城千万人口大都市、面向渝西川东千万人口大市场的优势,深化与邻近区市县在资源开发、产业转移、市场流通等领域的共建共享,“尽快融入成渝城市群产业带,打造川渝合作共赢先行区。”(记者 韩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