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攻坚四大环境恶疾 环境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改善环境既是一场持久战,更是一场攻坚战 3月28日,北京会议中心,9时整,全市生态文明和城乡环境建设大会召开。大会主持人不到1分钟的开场白后,两侧的大屏幕随即播放短片。视频上,环境污染、违法建设、水污染、空气污染实景拍摄触目惊心,时长约30分钟。 从直面污染现实开始,北京拉开了攻坚环境恶疾序幕。 北京市主要领导围绕生态建设和城乡环境问题展开密集调研。在朝阳区调研污水处理和再生水设施建设,到东城、西城两区,走进环境建设问题集中的小街背巷、城市边角地带。 相关部门清醒地认识到,北京在空气污染治理、生活垃圾处理、市容环境管理、制止违法建设、水资源节约利用等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治理环境污染、加强生态建设,成为现阶段躲不开、绕不过的重大挑战,而且任务紧迫。”北京市市长王安顺说,面对挑战和任务,我们要下最大的决心,尽最大的努力,抓源头治理,抓根本问题,抓长效机制的建立。 广大人民群众对空气质量和生态环境还有很多不满意的地方,期待更大的改善。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说,我们要紧紧抓住广大群众关心的空气质量、污水、垃圾、违法建设等突出问题,突出重点,分步实施,让人民群众不断看到新的变化,努力使北京环境更优美、市民生活更舒适。 空前的环境挑战 近年来,伴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口规模、城市规模的扩大,北京的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人口资源环境矛盾更加突出。 目前,北京市常住人口已经达到2069万,机动车保有量高达520万辆。每年还有至少50万人涌入北京,如果将社会上散居未登记的和短期从外地来京探亲访友、旅游观光、就医学习的流动人口估算在内,每天在北京的人口数字十分庞大。不断膨胀的人口给资源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压力,环境承载能力正在走向极限。 尤其今年以来,受气象条件和北京地理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北京雾霾天气频繁发生,且多次出现持续时间超过4天。 由于污水处理能力不足,目前北京中心城区每天有54万立方米、郊区每天约有60万立方米的污水直排入河。 记者3月底在东便门桥南护城河的前三门暗沟采访看到,隔离网内的水面上漂浮着厚厚的一层黑渣,河岸上堆满了生活垃圾等杂物。站在河边,臭气刺鼻。一位在这里清理垃圾的人员说,每天都能拉好几车垃圾。据了解,过去的几十年来,暗沟附近新建了不少居民楼,小餐厅小作坊也逐渐增多,河湖的水环境质量受到威胁。 空气污染、水污染、垃圾处理不到位、违法建设成为影响北京环境的四大恶疾。以垃圾处理为例,存在着生活垃圾处理缺口大,现有设施普遍超负荷运行,垃圾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在一些城乡结合部、城中村、背街小巷更是集中暴露。在通惠河南岸西忠实里,记者采访了解到,随着大量外来人口涌入,这里私搭乱建严重,基础设施严重不足,污水、垃圾无法得到有效处理,给百姓的吃水、出行、如厕带来不便。部分区域环境脏乱逐步凸显,环境秩序问题屡治屡返。 在石景山区衙门口区域,存在大规模的违法建筑群。在有的地段,记者看到,几乎每家每户都在原有平房基础上进行扩建,少则两层,最多甚至达到5层,楼与楼之间最窄的地方只能一个人通过。而这只是北京市许多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地带的缩影。在“瓦片经济”刺激下,一些居民扩大居住面积,占据公共绿地盖房,私自圈地建房出租,擅自扩建等着多要拆迁补偿,违法建设行为愈演愈烈。 北京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局长张家明对记者表示,不但影响环境,而且蕴藏着极大的安全风险。尤其“六小”场所即小餐饮、小网吧、小歌厅、小洗浴、小市场、小旅馆大量聚集,消防、卫生等安全隐患值得高度重视。经排查,北京市违法建设中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约有140万平方米。 北京市市政市容委相关负责人说,城市环境建设资金投入相对不足、环境治理难以形成合力导致环境治理的常态化机制尚未建立,对此,市民群众多有不满,也影响了首都的城市形象。 任务细化到具体措施 经过专题研究和认真调研,北京市分别明确了治理空气质量、污水、垃圾、违法建设近三年的行动计划和目标要求。在三年行动计划表上,分阶段的各项任务清楚明了,责任单位明确到位。对三年行动计划确定的各项任务,要求各区县、各部门、各单位限期完成。 在治理大气污染方面,北京出台七大工程,细化为69项措施。在69项具体措施中,大到产业结构调整、清洁能源改造,小到餐饮油烟、干洗店污染控制,涉及范围广泛却具体。如北京市明确提出,淘汰高排放老旧机动车约18万辆,完成平原地区35万亩造林绿化任务,减少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量5000吨以上,控制全市燃煤总量在2150万吨以内等。 此次细化的措施,北京市特别突出群众参与,措施中不乏治理群众身边的污染。如要求加大对违法使用经营性燃煤、露天烧烤、露天焚烧秸秆等行为的监管,加强餐饮油烟污染控制,喷漆、家具、印刷等项目都必须按相关规定安装废气回收、净化装置,新建包装印刷项目须使用具有环保标志的油墨产品等。此外,研究更加严格的机动车分区分时限行等政策,继续实施机动车尾号限行、黄标车区域限行等措施,研究完善外地车辆在京使用的管理政策,等等。 根据北京市委市政府研究制定的《北京市2013年清洁空气行动计划》,今年,全市和各区县空气中主要污染物浓度平均下降2%;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同比削减2%;努力降低空气重污染的不利影响。 “北京大气污染防治治理到今天已经进入以治理PM2.5为核心的新的阶段。”北京市环保局副局长方力说,在理念上,由单纯污染控制向污染防治与调整产业结构相结合转变,由浓度控制为主向浓度与总量控制并重转变,增加了污染物总量的内容;在措施上,针对颗粒物污染严重的实际,细化了机动车污染防治和扬尘污染防治措施。此外,北京市还将空气重污染应急纳入全市应急体系统一管理,成立空气重污染应急专项指挥部。 对于垃圾处理,北京市市政市容委副主任吴亚梅说,2012年,北京市生活垃圾产生量每日1.77万吨,年垃圾增长率降至2.2%,处理设施总设计处理能力每日1.75万吨,处理结构有所调整,焚烧生化等资源化处理比例达到50%。下一步要完善全过程管理,提升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能力。 根据《北京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三年实施方案(2013-2015年)》,北京将按照优先安排垃圾处理设施规划,优先采用垃圾焚烧、综合处理和餐厨垃圾资源化技术,优先推进垃圾源头减量。预计到2015年,生活垃圾日处理能力达到2.4万吨,垃圾焚烧、生化等资源化处理比例达到70%以上,填埋处理比例降至30%以下,完成253处非正规垃圾填埋场治理任务。 和垃圾处理类似,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也滞后于城市发展。根据北京市委市政府制定的《加快污水处理和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13-2015年)》,北京将利用三年时间,建设完成4大类工程,实现首都水环境的根本好转。 针对违法建设,4月一整月,各区县政府、相关部门逐一摸清了辖区内历史遗留违法用地、违法建设的基本情况,建立区县台账。北京市规定,要做到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拆除,实现违法建设零增长。对新发生的违法建设,要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采取“劝拆”、“帮拆”等多种措施,坚决予以拆除。 统筹规划完善制度 三年治污,首先要面对的是,钱从哪来?初步测算,未来三年,污水、垃圾治理需要投入资金848亿元;平原地区造林100万亩还需要近300亿元,仅这三项,投资需求就超过1000亿元。王安顺说,必须有序放开各类市场,积极探索社会力量参与环境建设的有效途径。 以污水治理三年行动为例,北京市水务局副局长刘斌说,方案中涉及的资金,大概需要260多个亿的工程投入。我们考虑资金主要从四块投放,分别是污水处理费、政府的补贴和今后加大投入、启动融资平台筹措资金。我们还希望一些企业能够带着资金投入到污水治理建设中来。 针对新建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项目往往存在选址难、落地难等问题。王安顺表示,环境设施跟不上,是当前垃圾、污水治理的主要瓶颈,“不以设施不足、不到位为污染现象找借口。对于新开发建设区域,要把环境设施作为先决条件,同步规划、同步建设,不追后账、不留遗憾。” 水污染的治理是系统工程,治理要着重体制机制的建立,建立多部门联合执法的工作机制,严厉查处城乡结合部和河道两岸违法违规的排污行为,北京市水务局副局长潘安君说,要统一创新跨区县河道流域管理模式,形成行政主管部门、区县政府、沿河单位和市民共同参与的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更进一步来说,对于三年治污任务,郭金龙说,必须加强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必须创新管理体制、必须创新投融资体制、必须依靠科技创新。进一步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生态补偿制度;充分发挥科技智力资源,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力度,破解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难题。 为促进这项工作的开展,组织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将生态环境建设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进一步建立健全生态环境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纪检监察部门要加强对生态环境重大项目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对落实不力、工作不作为的给予问责。 还要畅通与市民交流沟通的渠道,及时主动公开信息,及时回应解决社会关切。王安顺说,既让市民了解我们的不懈努力和成效,也要让大家客观了解首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实际困难,形成合理的心理预期,赢得更多的理解和支持。(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关桂峰) (责任编辑: admin:} |